查看原文
其他

贤人争罪,愚人争理

2016-10-28 桂林菩提



曾经以为每一件事都要说得清清楚楚,才能称得上正直清明。后来渐渐地知道,其实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形下,是无法说得清楚的;一定要想说清楚本身就是妄想,这一点末学在《三季人》的故事中,得到过一些小小的启发。


《三季人》的故事,据说是与孔子的某位弟子有关:孔子的这位弟子,平日里最喜欢与人争论。一天,他去拜访孔圣人的时候,在圣人家门口遇见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,小童拦住他问道:“听说你的老师是孔圣人,那么你的学问应该挺好的,我现在想请教你一年有几个季节?回答出来了,我给你磕头,回答错了,你给我磕!”弟子想了一下说:“四季。”童子说:“错了,三季!”弟子就奇怪了:明明是四季,怎么到你这儿就三季了?


正当两人争论不休之时,孔子出来了,然后童子对圣人说:“圣人,你来评评理!一年到底有几季!”圣人打量了一下童子:“三季。”童子高兴地要弟子磕头,然后走了。弟子不解,遂问师父:“师父,您教我们的时候都说是四季,为何今日却说三季呢?”圣人回答说:“你不见那童子不是人吗,它是一只蚱蜢变的,蚱蜢一年中只活春、夏、秋,它哪里知道冬这个季节呢?你与它争论是没有结果的。”弟子这才恍然大悟,叩拜师父的教诲。


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必与他人争执,每个人的境界不同,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。如果能够理解一个故事的意思,想必就容易理解为何会有“贤人争罪,愚人争理”。


贤人内求心境,故而能够在内求中净化心灵;愚人外求事相,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污灵魂。争罪的人,心境越来越平和宁静;争理的人,心情越来越郁闷烦躁。久而久之,争理的人心烦气躁,从心生病;而争罪的人,心境清宁,身心愉悦。


贤人之贤,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,宇宙之真相,知道“善恶有报如影随行”,明白“天地有司过之神”,不敢欺暗室无人。闻过而欣,欣则乐于改过,淡泊名利则不为名利所累,明白事实真相不因一人、一时不明而消亡。明白即使受不白之冤,必有己过在先,当下坦然喜乐接受。而愚人之愚,多为心中无量,为名利所累,如“三季人”本是自己有无知之处,却偏偏喜与人论高下,颠倒事实,正所谓“任己见昧理真”。


如果遇到“三季人”和“争理之人”,贤者实在是应该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,总是自己心不清宁才会遭遇这样的情景考验。应当如何面对呢?末学以为“忍”为当下第一功夫。《弟子规》说莫揭人短,不道人恶。唯有当下忍了,从内心里感恩忘怨,真正做到“恩欲报,怨欲忘,报怨短,报恩长”;接下来“退”为转境的第二要点,俗语有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。孟母三迁,为换境教子。君子贤者应当常亲近大德,效仿亲善师友,见贤思齐,《弟子规》云“能亲仁,无限好,德日进,过日少。”


贤人争罪,改过成圣,转迷为悟,转苦为乐。君子患无道,而不患清贫;愚人争理,昧心强求,福转为祸,乐变为苦。纵然璎珞满身,亦难逃愚痴之果。是求清净智慧,还是要名利衣冠?各有其志,无从勉强!


图文来源:网络


推荐阅读:

  1. 来自阳塘活佛的无价之宝——上师的叮咛

  2. 试试淡定这味心药

  3. 【前生后世】被冤魂占据的身体(一)

  4. 【视频】美到心醉:新《二十一度母礼赞》唯美佛教舞蹈

  5. 【问答】您对江本胜博士的《水知道答案》怎么理解?

  6. 【名人与佛教】张杰谢娜结婚为何只摆素宴?

  7. 【绝美音画】那些年我们在桂林放生的日子

  8. 【问答】为什么念《心经》能遣除违缘

  9. 【因果】念地藏菩萨圣号,她逃过被拐命运

  10. 【解药】慈悲有没有国界?——纠结的爱NO.6

 友情提醒

【历史信息查询】

点击文章上方蓝色文字“桂林菩提”可查看历史信息。欢迎您的关注。

 

【快捷查询】

回复“1”: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

回复“2”:索达吉堪布简介

回复“3”:《放生仪轨》

回复“4”:《转经轮的功德》

回复“5”:《助念往生仪轨》

回复“6”:喇荣五明佛学院视频

回复“7”:2016佛学会“面向未来”招生简章

回复“8”:金刚萨埵修法视频仪轨问答

回复“9”:《心经回遮仪轨》

【敬请关注】

微信号:guilin_pt

新浪微博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glptxh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